老成都北门纪事(1)

如今的世道变化真大,老成都人熟悉的那个老成都已成为传说,在当代都市生活中悄然消失了,也许谓之“大隐于市”,仅留存在记忆深处。

近代以降,曾经有过的那些街巷,那些景观,那些人文,那些民俗,大多也不见了踪迹。旧时城区里翠柳环绕,延续了千年的上百个古池塘水榭,以及纵横交错,连通锦江,可行舟楫的河道,有如金河,御河等支流已在1949年以后被彻底填平,不复存在。堪与燕京故宫,长安大明宫比美的千年成都皇城,连同镇城的一对硕大石狮在“文革”浩劫中被毁,过往的历史篇章就停留在那个句号上,已经再找不回她的地域特征。

成都皇城入口,1949年以后的成都“小天安门广场”

几十年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全新的现代都市,追赶潮流,以城中心的太古里及周遭最为引领时尚,丝毫不亚于北上广的大卖场,也不输给东京银座与曼哈顿时代广场。正所谓天苍苍,地悠悠。汉代孔融在《论盛孝章书》中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原是有感而发。其实,对岁月及对生命的感喟不过折射出了一个大时代变迁的光影。按照时下用语,过去的2018年叫做“改革开放40周年”,算起来,恰好也是“文革”10浩劫后,恢复高考,我辈77级入学40年,改变人生命运的40年。

与如今的学弟学妹们不同的是,当年毕业后无需自谋出路,皆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去到各行各业上班,那时叫做“铁饭碗”,无论高低贵贱,上到国家机关,下到街道办事处,都纳入正式的国家人事编制,无后顾之忧,虽然80年代初的薪俸微薄,刚参加工作时月薪不足50元人民币,却已基本够“花”,心满意足,较少功利主义,有重拾起的理想,有报效国家培养,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的情怀。

对于当下生活在物欲社会,整天泡在网吧或手机游戏里,玩着“抖音”,用嗲声嗲气说话,或“仇日仇韩仇美仇一切”的不少青少年而言,这些故事听起来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匪夷所思,然而那却是真实的一幕历史场景,是共和国70年历史上最为振奋人心的一段时期,吏治清廉,拨乱反正,思想解放,万马奔腾,敞开国门,让全世界瞩目,我辈有幸参与其中,一路走来,若说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应不是妄语。

“文革”浩劫之后,80年代的成都人民南路广场

我的第一份工作

还记得1982年初春,我和同学们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了,由于是地方院校,大多被分配在省内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成都北大门外青白江区的四川化工机械厂子弟校上班,平生第一次站到了讲台上,与粉墨为伍。

那时的北门梁家巷十字路口是必经之地,向北延伸的唯一车道在此起步,周遭的房屋尚很破旧,几处显眼的墙面上,还残留着文革期间的“万岁”标语和口号,尚未涂抹干净。通往青白江的长途汽车站很小,其实就是一间票房,一个风雨棚,设在北一环路的南侧街边上,紧靠四川教学仪器站的大门,与“文革”之后从成都北站附近搬回来8中和四川省科研所等教育与科研部门仅有一箭之遥,还让人感到这片街区的人文并不荒芜,多少还有些书卷气息。

那年月的每周一早晨,风雨无阻,我从家里出发,在南门九眼桥乘车,匆匆来到这老北门的汽车站,买了车票,站在街边,等候第一班开往青白江的长途汽车,以便在八点以前及时赶到学校。偶然有几次错过了头班车,待下车后匆匆忙忙,一路小跑,赶到学校,已过了早晨8点半。

那时学校考勤“飞鸡儿”认真,绝不走过场,但少有体谅外地老师们的苦衷。我曾被党支书重点查岗,抓到证据,未在早晨八点以前赶到教师办公室的藤椅上坐定。其实泡一杯茶,看党报即可,佯装备课则更好,但只要人影子不在,便会受到严厉斥责。我被扣发过几次月奖金,其实也不过就是几包烟钱,不到10元人民币,但那时心里要难受半天,因为月薪只有几十元,“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确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更要紧的是遭受领导“洗刷”,上班迟到是很没面子的事。

如今回忆起来,如梦一般,依稀如昨,说不清是苦涩,还是酸甜,留下的惟有对那个“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百态的不尽感喟。

话说回来,那时候老北门的长途汽车头盖上还顶着一个硕大的天然气袋,俗称“气包车”,乃是汽车的动力之源。

往北的车道很窄,两旁的桉树形成护路的“卫兵”,一字排开,在乡间的田畴里绵延约三十多公里,通常要行驶约一个半小时,经过许多驿站,其中有驷马桥,磨床厂(四川第二监狱),新都,唐家碾,弥牟镇,城厢镇,直到大湾镇,逢站便停,招手就上,慢腾腾地行进,对于赶路的我,急是急不来的,不过那沿途的膏腴之地,春耕秋收,四季变幻无穷,宛如一幅幅田园水墨画,煞是伟岸,目不暇接,如今再也看不到了,这便是我对80年代初期成都北大门通往青白江的记忆。

(未完待续)


1 2 3
桑宜川
Total Page Visits: 583 - Today Page Visits: 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