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通桥

2019年8月,我们参观了位于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位于滇缅公路(中国段)六百公里处。

1933年冬,梁金山在缅甸代聘的印籍技工和华侨技工数人同至龙陵。水泥、钢缆、铁件等物,由梁氏在缅购办,用驮马及人力运抵工地。新建在原铁链桥位置上进行,将原砌桥台增高20米以避洪峰。两岸桥台前沿相距80米。桥塔为钢桁架,高7.85米,以4根28.75毫米钢绳为主索,锚固于两岸岩壁之内。吊杆为20毫米圆钢,两根一付,全桥共54付;横梁用高200毫米的槽钢组合,纵梁之桥面皆用木材,桥面净宽4.35米,每次可通行7匹负重骡马(重约2吨)。1935年1月14日通行,耗资8万银元,取名“惠通桥”。1937年7月,为了让桥与赶修中的滇缅公路配套,将其改建为10级荷载公路桥。改建工程由国府交通总段管理处工程师徐以枋设计,段长陈德培和工程师郭增旺施工。1938年10月下旬竣工通车,每次可通行10吨卡车一辆。1939年2月正式开放。日本从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2月27日,对惠通桥进行了6次空袭,共出动飞机168架次,投弹4000余枚。每次都使桥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车辆受阻。守桥员工和部队在日寇每次轰炸后均立即突击抢修,但桥梁负载能力已降低,每次仅能通过7.5吨卡车一辆。

1942年5月4日,日军攻陷龙陵县城,当夜占据怒江西岸松山山头。公私车辆和难民争相过桥,秩序无法维持,吊桥钢缆抖动不已。5月5日早晨8时,国府交通部长俞飞鹏下令将东岸桥塔炸毁,主索炸断,整个桥架坠落江中。中午,日寇乘战车逼至西岸桥边。守桥部队隔江与日寇激战,随后又沿江布防。1944年5月,中国军队于各渡口强渡怒江,于6月初对侵占松山、平戛、龙陵县城和腾冲的日寇发起全面反攻。为抢运军火物资支援前线,桥渡工程处于6月18日在吊桥位置上抢建临时人行便桥,同时修建东西两岸码头,赶制浮筏二艘以济军运。人行便桥仅三日便竣工,浮渡工程亦于28日通航。7月4日又完成骡马桥一座。8月1日开始突击修复吊桥。东岸被毁桥塔改用木桁架代替,钢缆、吊杆、纵横梁全部新架。1947年,曾组织过一次大修。1949年6月中旬,桥被“共革盟”破坏。11月,当地革命武装为截断国民党军队逃往缅甸的去路,曾暂时将桥面拆除。次年4月,负修工程完成。

On 02/15/2021 @ 02:29

汪达成
Latest posts by 汪达成 (see all)
Total Page Visits: 134 - Today Page Visits: 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