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青年与文学教授

我上大学学的是马列主义理论,可是同学中总是有那么些不安心好好学这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问的人。自从班上有人发表了一篇短篇,立刻暗涌起一股文学浪潮,人人摩拳擦掌要小试牛刀。什么乡土文学,农村文学,伤痕文学,比较文学,听着都吃力。

一天,班上一位文学青年找到我,“老大哥,你认的人多,帮我引荐个教外国文学的教授”,特别声明要“正”教授。得,我说,我手上就有现成的,而且是成都唯一一个教授外国文学的正教授。同学大喜,相约同去拜访。

那时不太兴送礼,即使空手去王教授也很高兴,没有想到刚恢复教授身份,竟然有人慕名拜访,递茶送水,很是热情。

说起王教授,此公身材高大,端正,但这点并没有给他一生带来任何帮助。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殷实富有,年轻时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因为不差钱,没有急于求职,而是像当时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虽没有赴前线打过仗,但也没有少干过大生产,纺线线,没少唱过“延河水清又清”“南泥湾那好地方”,后来竟然入了党。如果像这样下去,王教授前途不可海量,更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主人翁,但王教授毕竟柔弱之人,吃不下那个苦,不声不响逃回重庆,连党籍也不要了,这便是他的大错!

王教授找了一家县中学高中国语教师职位,以图苟且度日,殊不知,实在不是教书之人,学生不满,被哄下讲台,出了学校。后经朋友介绍进大学教书,几天后朋友来了,一再道歉,说:“本想帮你申请个教授,结果批了个副教授,实在对不起”

从此,王教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授,月薪200大洋,在当时十几个大洋就可以养活一大家人的情况下,可以想象王教授的日子是何等滋润,小洋楼是少不了的,上下班滑竿少不了的,厨房是下不了的……

接着,解放了,王教授的日子仍然好过,副教授转成了正教授,小洋楼没有了,住进了教授楼,竟然与30年代参加革命的副院长成了邻居;有了一群儿女,还来了个乡下亲戚做保姆。笔者有幸成了王教授读小学儿子的朋友,常常在他家门口玩,看着他家红漆地板,宽大的窗户,我想,这日子啊,这日子令大多数中国人羡慕呀。可惜,王教授不太珍惜好日子……

57年大鸣大放那年,王教授有些坐不住了。王教授当了这么多年教授,竟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什么张教授,李教授,吴教授,甚至他最看不起的狗屁谢教授都写了东西,王教授有些寝食难安。再说,党组织不是一再鼓励大家放下包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提意见吗,我不就是党组织没有联系上的问题吗,好歹算曾经当过党的人……经过一夜构思,王教授大作终于完成,题目有些震撼人心——“东方红太阳升不符合科学道理”。由于是王伯伯的大作,我又是他儿子的好友,读小学的我粗通文理,决心拜读。吃过晚饭后,天刚擦黑,我手拿电筒,记得王伯伯大字报是贴于行政大楼的侧门一楼的楼梯间旁,到了那里只有我一人,便见一米多长八十公分左右宽的打字纸上写着王伯伯大作“东方红太阳升不符合科学道理”, 全文不到一篇白纸,书法工整,主题突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大致意思是说:人们唱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在科学上是错误的,太阳为恒星,地球为太阳的行星,与其他九大行星共同围着太阳绕行,月亮围着地球绕行,太阳永远不动,由于地球自转,在地球上看起来太阳好像升起来了……”。

由于我学过“自然”,读起来易懂,王伯伯捍卫科学的精神令我佩服。我朋友告诉了王伯伯,知道我已拜读大作,对我特别亲切,但那时我年龄太小,不便与我探讨,请我润色之类。总之那几天王伯伯心情特别好,很想听听别人对他文章的看法。

不久,反右斗争开始,王伯伯的文章当之无愧被选为右派言论,他也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这一戴就是很多年,后来被赶出了大学,到了一家生产组,安排锉螺丝,这一锉又是好多年。王教授近视眼,动作慢,工资每月18块,当我和他儿子的工资都拿到40块时,他仍然18块。

惊雷一声震天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红旗招展,四人帮粉碎了,王伯伯的好日子到了。在我上大学那年,王伯伯的右派帽子终于被摘了下来,后来落实政策,回到了大学,仍然教授文学,主攻外国文学。可是毕竟离开学校几十年了,难那!

一天,我在春熙路孙中山铜像的旧书市碰到王教授,他刚刚买了几本巨著,我看了看,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的《苦难历程》的第一部《两姐妹》等,我当时暗叫一个“惨”!且不要说我初中就读过这些东西,听说就连现在班上一位女同学五六岁的女儿都已经开始读托尔斯泰的东西了。看来,王教授还在抢时间补课啊!

几个月后,我问班上那位文学青年,后来又去拜访过王教授没有,曰,再没有去过。

大学毕业前,王教授送了我一本他的近作《屈原九歌再译》是钢版刻蜡纸油印版,我提醒他,郭沫若文革前已经出版过《屈原九歌今译》,我读过,小心为妙,再说,油印版也不能算成果。他说知道,现在是讨论稿。以后也没有听说此小册子的出版,估计他也没有什么钱来出。现在是讲钱的时代,与他当右派时已是时代大变迁。好在当时郭老已近垂暮,否则王教授又要惹祸。

后来我就很少见到王教授了,直到他去世。

Total Page Visits: 675 - Today Page Visits: 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