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子是工分?

前段时间,因黄奕在知青生活回忆中提到“工分”,在校友群里,就有年轻的同学问到“工分“是怎么回事。五十多年前,我在农村当过知青,尝过“挣工分”的味道,但要说清楚工分的记法、工分值的算法等等,还真不那么简单。最近,我读到一篇关于工分的文章,作者缪志宏是我同队一锅吃饭的知青,他在农村整整十年,当过生产队副队长、记分员、会计(冕宁县泸沽区先锋公社白坭大队四生产队)。后来考上西昌师专,毕业后在冕宁县师范校当老师。这篇文章对工分的问题介绍得非常详细,特转发如下,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78631,洪时明)

这是我和缪志宏知青时候的两张照片:

白坭四队的收益分配办法和评工计分

缪志宏2017年9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都是集体所有制,绝大部分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所谓“三级”,指公社、大队、小队。一般由一个自然村落或邻近的数十家农户组成一个小队,几个小队组成一个大队,一个公社下辖几个大队。农民都称”社员”。在劳动和分配上,基本是以小队为单位。少数涉及全大队的事情在大队范围内分担,如大队民办教师、赤脚医生的工分、大队干部的误工补助,事关全大队的道路、水利等工程。至于公社,则主要是安排落实国家下达的种植计划、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征购计划、分配国家配售的肥料等农用物资,协调各大队之间的各种事宜,兴办公社一级企业,并对各大小队的生产进行督促和指导,审批各生产队年终收益分配方案等。此外还作为基层政权负责有关工作,行使有关权力,但基本不参与队里的劳动与分配。

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当时的农村都实行工分制。社员出工参加集体劳动,获得工分,年终按所得工分多少进行分配。

制定分配方案时,当年全队扣除①农业税(上缴国家)、②生产成本(种子、饲料、农药、化肥等)、③本队各种提留的储备粮(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等用)公积金(逐年提留积累,用于购置大型农机具等)、公益金(用于“五保户”各项保障及贫困户救助等)等之后的收入就是用于分配的部分。分配收入(含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各项收成折款和副业收入等)除以全队总劳动日(含本队劳动工分,小队干部误工补贴工分,烈军属、残疾军人优待工分;大队分摊到各小队的工分等),得出工分值。

每10分工为一个劳动日。

即:

全队总收入-①农业税②生产成本③各项提留=全队分配收入

全队分配收入(折款)÷全队总劳动日=劳动日值(工分值)

比如:某队当年总工分40万分,则有4万个劳动日,分配收入折款2万元,则每个劳动日值现金0.50元。如某户社员全年参加集体劳动共得10000工分,为1000个劳动日,则该户社员工分折款共500元。这就是该户社员当年全年参加集体劳动的全部收入。其中一部分用于支付从集体分得的各种实物(粮食、食油、肉类、蔬菜、水果、干果等)的折款,余下部分就收入现金。若某户社员当年全年的工分折款少于分得实物的折款,则需要向集体补上现金差额,这就是“倒补”。能从集体分得现金的叫“进钱户”,需要“倒补”的叫“补钱户”。仍以上户社员为例,若该户所分实物折款为400元,则应分现金100元;若所分实物折款为600元,则应倒补生产队100元。

粮食则实行基本口粮、工分粮、肥料粮三部分按一定比例分配,基本口粮是按户口人头分配,人人都一样的,只有大人小孩(大小口)之分;工分粮是按劳动日分配;肥料粮则是按社员投给集体的农家肥折款分配。举例来说,某队当年粮食收成扣除公粮(农业税)、购粮(价格高于国家统一销售价,低于市场价,必须完成)、种子粮、饲料粮、储备粮等之后,用于社员分配的粮食有12万斤,该队社员大小口折合200个大口,则平均口粮为600斤。如三部分比例为8:1.6:0.4,则基本口粮为每个大口480斤,按上述全队4万个劳动日计算,则工分粮为每个劳动日0.48斤。全队社员投肥折款1000元,则肥料粮为每1元4.8斤。某户社员全家有4个大口,1000个劳动日,肥料折款50元,则该户社员三项分别应分1920斤、480斤、240斤,总计2640斤。如同样人口,只有500个劳动日,10元投肥款,则只能分到2208斤。     

食油的分配由于是在年中,只与人口和上半年工分挂钩,也不分大小口。

工分越高,分得的工分粮、工分油和现金就越多。所以人们说:“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

具体的评工记分方法有多种,但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所谓“大寨式”:即学习当时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的模式,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将劳动力按照劳动态度、劳力强弱、劳动技能等评为不同等级,男劳力最高10分,女劳力最高9分,以下按每级0.5分递减。另一类是“计件工分”,即社员不分男女、不分强弱,将各种便于量化的农活按量记分。两相对比,显然后一类更能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当时在“农业学大寨”的气氛下,全国很多地方都实行“大寨式”评工记分法,而冕宁大概是因为地处偏远地方,“山高皇帝远”,还没那么“左”,基本是以计件工分为主,白坭四队也是这样。在试行了一两年的“大寨工分”后,看到实际效果不如计件工分制,又恢复到以计件为主了。

现将记得起来的白坭四队评工记分的一些情况记述下来,借以唤起老一代人的记忆,也让年轻一代了解一点那段历史。因时间久远,个别农活工分标准可能不太准确,但不影响整体的真实性。

一是杂工类。

这是一些不便于量化的农活。出工者不分男女,一般每天记10分——早工2分,白工6分,晚工2分。小孩为大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迟到或早退的酌情扣分。这类农活主要有:

薅菜籽——就是将菜籽田里的杂草和过多的菜籽幼苗匀掉。干活时坐在一根小板凳上,手持一把巴掌大的小锄头,锄把也只有七八寸长。这是一件不用多大气力但又很折磨人的活路,干起活来是典型的“背太阳过山”,不能产生一点激情。持续时间一个来月。

烧田——即烧粪饼或烧扎包。这是当地春耕育秧时特有的一种耕作方式。烧粪饼是先把粪饼放在准备育秧的田里挖好的坑内,点燃后再堆上土块;烧扎包则是先将砍回的灌木捆扎成一个个一抱大小的柴捆(称为“扎包”),放在挖好的沟里,堆上土块后再点火。粪饼和扎包本身就是肥料,用它们烧田还能起到炕土、提高地温和消灭土壤里的害虫的作用。断续十余天。

平秧田——做秧母田。断断续续二十来天。

点旱谷——在干田里播稻种育秧。时间同平秧田。

薅小秧——清除秧母田里的稗子苗和其他杂草。断断续续一个月。

扯子沟——稻谷收割前在一些排水不畅的田边理沟排水。持续十来天。

铲田埂——水稻收割后铲除田埂上的杂草。断续十来天。

旱地作物的栽种、管理、施肥、收获——如包谷、洋芋、烟叶、红苕等。

其他还有挖沟(清理或新开水渠)、开荒、摘梨、卖梨、场坝上的各种杂活(打麦子、菜籽、晾晒收回来的各种粮食)等,打谷子时间场坝工分比平时高些。

计件的农活占大多数。主要有:

收麦子——每百斤麦穗6分。(当地收麦的方法有点特别,称为“提[di]麦子”。不是用镰刀割,而是用两根直径一厘米粗细、一尺多长的竹棍先夹住麦穗,再用双手将麦穗向中间挤紧,往上一提,使麦穗和麦秸分离,最后把这麦穗放入背篼,背回场坝。)这活儿男子没有明显优势,关键是要舍得吃苦。一个劳力一天一般可提两百多斤,挣15分左右。断断续续二十来天。

割菜籽——每百斤3分。从田里割起来,背回场坝。持续七八个早晨。

栽秧——30分一亩。社员分成小组,每组十来个人,按当天本组所栽亩数,工分平摊到人。当地栽秧的全是妇女,一般一天可挣15分左右。持续约一月。

扯秧——每平方丈3分。扯秧不需要太大气力,但要手快。最适合一些还未成年,但身手敏捷的十几岁小青年。一天下来少的20来分,多的可超过30。

糊田埂——当地称为“搭埂子”。按长度,以丈为单位。又有要点田坎豆的和不点的两个标准。糊田埂需要较强的手劲和腰劲,成年男子干。一天一般可挣20多分。扯秧、糊田埂都是个人单干,持续时间与栽秧同步。

薅秧——分组按所薅亩数评分。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干。遇到好薅的,一天可挣20 来分;不好薅的,只能挣个10来分。一般要薅两次,持续20来天。 

割老草——给牲畜垫圈沤肥用。一般的每百斤6分,油栗子8分。

割嫩草——喂牛马等大牲畜用。每百斤6分。

打谷——分组按当天所打谷子斤数评分。一般一天可得10几分,打亩产量较高的可上20分。男劳力干。持续近20天。

割谷——分组劳作,女劳力干。分别为所属打谷组割谷,按所打谷斤数评分。一般一天10几分,稍低于打谷的。时间与打谷同步。

送缴公粮、购粮——每百斤9分。(从队里到泸沽粮站,多是下坡路。)用鸡公车推,多是男劳力干。一般推200——250斤,可挣20来分,特强的可推到300来斤;女的少一点。

运化肥——用鸡公车推,每百斤10分。(从泸沽街到队上,上坡路。)送粮、运化肥都只需几天。

点小春——分组按所完成亩数评分。根据难易程度,各类作物(小麦、大麦、菜籽、豌豆、胡豆)每亩评分标准不同。一般一天可挣10几分。持续一月左右。

背粪、挑粪——按个人所完成斤数评分。以百斤为单位,远近有区别,最近的0.6分,最远的1.2分。一般一天10几分。随点小春、yin菜籽等同步进行。

背(谷)草——将打谷后在田里晒干的谷草背回堆放在牛圈的草楼上,或堡子周边空地上。按所背重量或面积计分。

踏粪饼——将牲畜圈里的粪草背到田里堆沤,浇上水牵牛踩踏后,再用钉耙挖起,摊在地上,杵成一个个大小50cm×70cm左右、厚约2cm的“大饼”,晒干后烧田用。按个记分。一般一天10几分。断续几天。

做瓦——瓦匠按各自所做瓦的数量评分,小工参照同期田间活评分,稍高一点,一天十多分。瓦匠间个体差异较大,体力好、手脚快的,一天可挣三四十分,差一点的二十多分。凑窑火、装窑、出窑另记。八、九个专业男劳力持续两三个月。

烧瓦——按窑评分。几个壮劳力白天黑夜连续干二十来个小时,一人可得30来分。

掌窑师傅(“观火匠”)——每窑60分(因为一窑瓦成功与否、质量的好坏全靠他看火色,技术性强,责任也大。)

背柴——(窑柴、扎包柴、喂猪柴等)每百斤6分。多是用早上的时间,6点左右上山,9点左右回来,一人一百多斤,少数可上两百。能挣十来分。窑柴、扎包柴断续两三个月,喂猪柴根据需要临时安排一两天。

砍料——用作檩子、楼楞、柱子、电杆等的长料在合符要求的前提下,按细的一头直径评分;用作解板子、木方的墩子量方计分。

一些临时性的或突击性的活路,工分就由队长酌情确定。如砍犁脖子、犁弯(都是做犁的木料)、外地采买、因公出差等。

评定工分高低的标准是,技术要求高的、体力耗费大的工分就高,反之则低。

只有使牛(即用牛犁田、耙田)的活路,略显特殊。按说按亩记分很方便,但因为耕牛本身有强弱,还要考虑牛的健康,不能让牛过于劳累,因而不能计件,而是按天算。使牛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当地把使牛者称为“使牛匠”,视同“匠人”类),对体力也有较高要求。故使牛匠都是男工,所以评分高于一般杂工,每天12分——早晚各三分,白天6分。因为白天一般到下午两点过就放牛休息了。

牲畜饲养——养猪的按当年妇女劳力的中等水平记分;养牛、马的按头(匹)记分,一般一头(匹)每天5分,两头(匹)7分。年终一次累计。

还有管水员、养蜂员、记分员等几个特殊工种,按年记分。参照当年田间劳动的男劳力的较高工分酌情上下浮动。

队干部(含正副队长、会计)每月误工补贴5——7天,年终结算,一般按当年全队每天平均工分计算。

少数工作除记工分外,还有特殊待遇。如砍料可得到每天一斤米的补助,加夜班的可得到队里的一顿夜宵饭,瓦匠、小工、烧窑的每窑可以享受人均一斤猪肉。因为做瓦、和泥时手容易皲裂,也特费衣服,所以窑上的瓦匠、小工还能得到护手的百雀羚香脂和一条围裙,这是全队唯一能享受劳保的。

农村没有城镇的星期日、法定节假日,而是根据生产需要,由队干部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农忙时两三个月不放假,农闲时可连续放几天。最长的是春节假,有的年份可放到十来天。个人是否出工总的说来还比较自由,出不出工主要在自己。但由于当时城镇单位、工矿企业大都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农民没有打工机会,也只有在队里多劳动,一般不会舍下工分去耍。平时有事临时耽搁一下也无需请假,时间较长的则要给队长说一下。农忙时节,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出工,只要给队长说明情况,一般也都会准假。管理还是比较灵活。                                                        

当时除前述特殊工种外的一般社员全年出工多在二百七八十天,多的可达三百天以上。男劳力一般一年可挣四千多分,出勤多、劳力强的可上五千;女劳力一般可挣三千多分,少数可达四千多。工分值的高低,除与队里的生产好坏、收入多少有关外,还与全队总工分的多少有关。同样的收入,工分评得高,工分值就低些,反之则高些。我们队属于前一种,工分较高,工分值不高。记得我们去的第一年(69年),队里的工分值刚到4角,以后由于生产的发展(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小春作物面积的扩大),每年有所增加,但增幅很小,到我离开之前,工分值都没达到5角。(只有实行“大寨工分”时,因为工分评得低,全队总工分少,超过了5角。)队里的男劳力一年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折款也就是两百多元。78年是最高的一年,这一年除实物外,全队共分现金6144.13元,两百来人,平均每人也只有30来元。虽然除来自集体的收入外,社员还有自留地和家庭养殖业,但这也主要是自己食用和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国家每年要下达生猪、禽蛋等的征购任务)很少能用于市场销售。因此,当时的白泥四队,只是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经济上还是很困难的。少数家庭由于劳力弱,工分少,成为补钱户,而且因为工分少,从队里分到的工分粮也少,连粮食也不够吃。即使一般家庭,如果家里有人生了重病,也往往陷于困难之中。

Total Page Visits: 836 - Today Page Visits: 1

3人评论了“啥子是工分?”

  1. 这篇文章让我这种没有下过农村的长了很多知识。对当时农村的结构和日常情况各方面都有涉及。好!

    1. 通常一个健全的成年男性叫全劳,干一天是10分,余下的妇女、未成年人干一天的工分要打折,如:8分、5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