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二滩水电站打工见闻(2)

欧方营地坐落在盐边县桐子林镇的菩萨岩下,一块相对平坦的坝子上,面积很大,约有四个足球场的大小,距攀枝花市近50公里,有点类似于成都到都江堰虹口镇的距离,据说当年政府部门曾计划在攀枝花市区里划拨出一块地,辟为一个特别“租界”,专门用于接待大批外籍专家和工程师,虽可解决诸多日常生活问题,购物便捷,但在工程建设期间,无论春夏秋冬,他们将每天往返于市区和二滩大坝工地之间的近100公里路程,除了“劳民伤财”,更无法杜绝安全隐患,因为那一带属于“穷山恶水”,山势险峻,车辆在崎岖的沿江山路上行驶,随时随地可能遭遇塌方滚石之虞。经过反复论证,最后才选中了二滩水电站工地附近的一块坝子,正是古语所言:“车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过数年努力,打造出了这一“欧方营地”。

攀枝花的文史档案记载,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二滩水电站10年建设期间,这个欧方营地先后接待过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欧亚43个国家600多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估计是正式登记在案的,其中不少人曾参与过世界上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工程,积累了丰富经验,从而确保了二滩水电站大坝的质量。坊间也有说这个“外籍兵团”超过了1200或1400人次左右,至今已无从确切考证,因为那时来二滩工地的海外“散兵游勇”,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数最多的时候确实数以千计,不少属于个体户,打工一族,印度团队,菲律宾团队,巴基斯坦团队就是例子,可谓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若说是“万国来朝”,也不为过。

当年欧方营地的教育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住“别墅”还是一种奢望,一个梦想,人们仅在外国电影和文学作品中见识过,可望而不可即,然而就在那时,四川大山深处的攀枝花就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像样的别墅群落,这就是“欧方营地”,由60余幢西式别墅组成,红砖青瓦,蓝白相间的篱笆,散发出欧洲小镇特有的浪漫气息。这种居住环境正合欧方专家和工程师的口味,很受青睐。为了能让他们长期安心工作,中国政府还特意拨专款,接来了他们的家眷,并配套修建了购物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电影院,游泳池以及供外国孩子们读书的幼稚园,开办了小学班和中学班,被誉为中国境内的“国中之国”和“小联合国”,我也应邀到营地的中学班讲过几次课,用英语向外籍孩子们讲述四川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地理。如果说,那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后较早成立的一所“外国语学校”,应不是空穴来风。如今回忆那些场景,老让我想起了民国时期华西坝的华西协合大学往事,校园中的加拿大和英美传教士医生和教师们为他们自己的子女创办了一所CS学校,即Canada School,彼此跨越时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当年从攀枝花通往二滩工地有两条沿江路,一条路是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碎石便道,主要用来从山里拉出煤炭和木材。另一条的路面质量较好,是专为二滩工程修建的水泥公路。每到山势陡峻处便分别打通两个隧道,车辆钻山行驶。在靠近二滩地段建有一座水泥双曲拱桥和一座钢丝斜拉桥,将左岸和右岸的交通接起来,便于施工,每天只见大型卡车来回奔忙,搬土运石,到了傍晚时分,山那边不时传出隆隆的开山炮响,让人感受到一项浩大的工程正在夜以继日的进行中。

还记得靠近大坝右岸山坡上有中方驻地,蜿蜒曲折的山道边修建了中国水电八局的医院,职工宿舍和电影院。职工园区的大铁门上用钢板割成的4个大字“中方营地”。附近山坡上还有印度营地、菲律宾营地,有工号卡的员工才能进出,劳务伙食发月餐券,上面盖有日期,当天有效过期作废。几千人拥挤在一个大食堂就餐,饭菜质量不甚好,但份量却很足,为数以千计的农民工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放眼复望开去,在丛林中有一排排的工棚,那是外来打工仔、打工妹的栖身之处,每天的锅碗瓢盆声,伴随着笑骂声和牌局吆喝声,此起彼伏,显得很有烟火气。那时工地上汇聚了人气,大排档餐饮也应运而生,栉次鳞比,一家挨着一家,熙熙攘攘,往返其间的车辆如流,接送上下班员工,为古朴苍凉的雅砻江和电站建设工地增添了不少生命的气息。

当年在长约不到两公里的峡谷施工工地上,几乎每天都可看到人海战术在上演,夜幕降临之后,依然挑灯夜战,地上明挖坝基,地下暗打隧洞,空中架设缆机线,几千人同时在干活,如今已很难想象那种如火如荼的场景,他们分别来自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挪威、土耳其、阿尔及利亚、英格兰、新西兰、巴西、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四十多个国家、数十个民族,当然更多的还是中国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文盲到专家博士,从最原始的挥锄挖土到最现代的电脑操作,工种齐全,语言混杂。工地上的人们将这一情形概括为“500外国公民加500中国外语教师,领导着5000中国农民工在二滩修世界级电站”。当然这是戏谑之语,或许失之偏颇,但并无贬义,反而被认为是赞许。当年的情形确实如此,除了数以百计的欧方专家和工程师之外,干体力活儿的主要是从世界各地招募来的国际劳务合同工,加上中国农民工。而后者又以川军为主,他们来到二滩挣钱,以期实现致富发家之梦。

那年月,四川农民工在家乡,地少人多,通常只要一人进了二滩联营体,一封信或一个电话拨回去,一传十、十传百,就会引来无数的父老乡亲,要多少人有多少人,要一万,决不会少于九千九。按照国际招标约定,欧方主导的人力资源聘用,崇尚人人平等,公平竞争那一套。只要能通过考试,绝不过问你的历史,没有政审一说,无业游民,小偷,出狱改过自新者,只要能干体力活,照样录用,薪水依国藉而定。辑录于此,留作那段历史的回顾。 

(未完待续)


1 2 3
桑宜川
Total Page Visits: 326 - Today Page Visits: 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