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教育观念(239)

(续 )第十五篇 海阔凭鱼跃 天空任鸟飞—我的教育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基础教育导向上一个极大的缺位是对小升初的监而不管或者管而不力,至使升学这根指挥棒把小学基础教育引向迷途与歧路。因为小升初事实上的择校还存在,就使得各路小学校不得不在提高升学率的道路上狂奔。因为能否升入一个好的初中学校,最终在考试或者考核中比较客观和实际的仍然是学科主要是语文与数学的成绩,于是在家长们近乎疯狂的希望和要求下,小学的基础教育便不得不走上了以讲授知识为主的途径上去了。

不过还比较好的是小学基础教育没有象幼儿园与中学那样被市场化,这得益于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社会资本不能介入义务教育,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部分使得社会资本不能介入,这还真算是一个大好事,很难想象如果小学基础教育市场化后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与局面。小学基础教育没有市场化使得公办小学是一支主流,这保障了学校间虽有竞争但还是十分有序。只是不太明白的是同样是义务教育,为何初中教育的市场化却十分严峻,这一点是我们后边要谈到的。

小学基础教育虽然也有条无形的小升初指挥棒,但各个优质中学对择校学生的考试或考核毕竟不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它虽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导了小学的应试教育,但还不是严重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何况我们前面也谈到了,小学六年基础教育中,语文中的那3000个汉字和数学中的各类数的四则运算还是小学生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当然影响不是十分严重的应试教育,还是使我们几乎所有的小学教育的重点还是放在知识的讲授学习上,对小学生智力开发以及能力培养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进入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那种只注重知识灌输的倾向便比较严重了,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有中考和高考两个敲门砖,而中考和高考特别是高考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它的目的就是选拔人才,这样就极其严重的催生了中学的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把中国的青少年培养成特别会做题应付考试但却比较缺乏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学生。造成这种状况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学教育的市场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学基础教育的市场化是中国应试教育产生的罪魁祸首。教育主管部门对这种市场化是缺乏引导和管理的,这之中特别使人感到迷惑的是,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社会资本是不能进入义务教育的,但事实上客观的情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也同高中一样被社会资本大规模的介入并在某种程度上被掌控。

不能很武断的说中考和高考这种升学考试制度的设计不对,因为从教育公平和透明的角度上看,中考和高考制度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它也许是寒门弟子跃入龙门很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这使人想起始于东汉在唐宋发展最后在明清走到极至的科举考试制度。封建社会中的科举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才选拔上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读书入仕也鼓励和引导了学习的风气,当然鼏盛时期出现的八股文风也是这种考试制度是一大弊病,它把读书人引向了一个不该有的方向和途径。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这种中考和高考制度,如同科举制度要出现八股文弊端一样,它也把我们中学的基础教育亦步亦趋的引向应试教育。因为既然是考试它就得有试题,尽好的完成试题并且取得好成绩是参加考试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种应试的方法和举措便应运而生了。这种应试教育的恶果在某种意义上比科举考试更严重,具体表现就是我们的试题中有了客观题的发明和发展,而科举考试中只是有八股文的范文而已,这应该是现代人比古人更聪慧的表现吧。说恶果更严重是科举考试仅是限定了八股文风,但考试内容的应用实务方向还是不错的,比如一是考“策论”二是考“诗赋”,而高考中考中的客观题却彻底把我们的中学学习带向了应试教育。

因为有中考和高考这两根指挥棒,我们现在初中和高中的基础教育教学完全是围着中考和高考而设计与进行的,完全成了知识点其实也就是考点的灌输,能力的发掘创造力的激发都在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面前沉默了。因为成了应试教育,知识的学习也逐渐零碎了起来成了考点的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被剖割,通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可以并且应该进行的逻辑学知识教育逐渐缺位,更谈不上系统的逻辑学学习了,因为在我们中学乃至今后到了大学的课程体系中是没有逻辑学这门课程的,有了主观题这种中考高考题型后,这些情况就更严重了。

前面说到在某种意义上中学基础教育的市场化是中国应试教育产生的罪魁祸首,是因为中学基础教育市场化后,大量的社会资本涌入并逐步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中学基础教育市场,社会资本惯用的市场竞争手段在他们涌入并逐步掌控中学基础教育后得到极致发挥,以不规范的市场竞争手段通过中考高考的升学率来赢得市场。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些社会资本本身就缺乏该有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向,更不用说社会资本进入中学基础教育领域的初衷就像进入市场经济的任何一个领域一样是为了赢利。

其实客观的讲中学基础教育并没有被社会资本一统天下,我们很多优秀的公办中学比如成都的四七九中仍然是中学基础教育的佼佼者,但在教育市场化的一碗浑水中,公办中学要想洁身自好困难很大,要想保持住优质公办中学的优势,公办中学也不得不在中考高考两条指挥棒下走上应试教育的道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试教育便一统天下了,这种状况的发生是特别令人揪心的。

我们的中学基础教育应该是培养出来了一大批特别会做题的学生,这之中当然有取得各科奥林匹克竞赛优异成绩的优秀学子们,但更有一大批虽然会做题但其实连各个学科全面的知识逻辑并不十分了解的学生,更谈不上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乃至创造力了,因为从功利的角度讲,这些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创造力在中考高考中很难以得到展示,最好的途径还是应试教育的做题,因为考试就是做题。

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完全支配了我们基础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孩子们12年的基础教育几乎都是围绕着完成题目在努力和奋斗,目的就是在中考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考上一个好学校。至于我们本该在基础教育中有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和养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忽略和忽视了,即便有些有识之士提出基础教育的初衰,但在漫天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汹涌浪潮下,有识之士们的一些见解和建议根本得不到机会和时间去践行。

说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没有一点科学性的伪命题,就不能不看到我们青少年家长们的疯狂,如果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基础教育导向和引导上有缺位的话,我们孩子的家长们便是基础教育走上应试道路的积极推动和推进者了。中国的家长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望子成龙欲望,自己这一代在接受好的教育方面似乎很不如意很不理想,便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认准了考试分数第一的家长们,从某一个意义上来讲是把中小学逼上应试教育的不可推卸责任者,他们的执着和疯狂使我们的中小学不得不以提高学生们在升学考试中的成绩为教学目标。

中国的青少年孩子们是辛苦的,为了在高考中考中有一个好成绩好分数,他们拼上了自己的一切包括最基础的身体健康。12年的苦读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们几近筋疲力尽,“内卷”的竞争炽热燃尽了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望,无边无际的题海耗尽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对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讲求知已经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磨难,这种磨难使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拼命考上大学之后选择了在大学中“躺平”。

笔者从事高等教育几十年,见过了不少这样在大学中选择“躺平”的大学生,为了考上大学他们苦读了12年,不仅耗尽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更为使人遗憾的是他们追求知识的欲望也几乎淡漠。他们太累了,除了需要休息一下之外,他们已经少有青年人本来应该是与生俱有的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十二年学习生涯除了使他们增长了不少做题的能力和本事外,也给他们带来了“难道读书和学习就是这样的吗?”的疑问。

(未完待续)


我的更多文章:

1 2 3 4 5 14 15 16 17
Total Page Visits: 314 - Today Page Visits: 3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