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忠: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的市场化(160)

(续)第十二篇 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的市场化 — 我的民生观点

(五)无可救药的住房问题

这个时候来说住房这个民生问题的市场化,显得有些滑稽和无奈,所有的事情都以木已成舟,“大家”都已经在这条船上风雨同舟了,这里的“大家”是非常广义的概念,除了有社会民众外,也包括政府、金融机构、房地产开发商等等。因为这些滑稽和无奈,我把这一段的小标题用“无可救药”来表示,其实不是无可救药,是因为已经没有必要再救了,住房的市场化已经把“大家”都绑在一起了,确实是一个无可奈何之事,虽然现状和结果是无可奈何之事,但研究研究讨论讨论还是应该有点意思的。

“住房”这个概念现在其实都很不准确了,现在通用的习惯的说法是“商品房”,住房已经成了商品房,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仅这一个说法,便可以看出和知晓住房的市场化程度有多深。有一组数据大家可以关注一下,由此可以从大数据上了解到住房市场化的基本情况,这些数据首先是人均住房面积,当然这个人均中的“人”概念上有几种说法,往大的说那就是全国人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往小的说是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感兴趣的还可以去分门别类的了解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这些数据应该是相当大的了,大得足以说明房子已经摆脱了居住的属性,成了实实在在的商品,由此可见住房的市场化程度已经深刻到了何种地步。

第二个数据是空置房面积,目前全国空置房面积有多少?这个数据如果能够精确的统计出来,一定是相当惊人的。当然统计这个数据工作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为空置房的界定从概念上来讲不是很明白和准确,即便是有准确的概念,统计工作的操作和实施是会有相当困难的,虽然精准的空置房数据难以真正取得,但住建部应该有一个抽样调查的数据,这些数据一定。能够反映出来住房的商品化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当然由此也能判断出住房的市场化。已经进行到了什么程度。当然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夜晚到各个小区去观察亮灯的密度,他可以给你一个直接的感受和认识。

第三个数据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判断房地产市场状况的租售比,也就是房子的每月租金与房子的购买价值之比,通常人们用这个数据来判断租房还是买房哪个更划算更应该采取。当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租售比是不同的,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在全国无论哪一个城市,这个租售比一定高得令人扎舌,这一点不用去统计数据,每一个参与到住房市场化的人都会现实的感受到这个统计数据的状况,得出的结论显然应该是买房不如租房,但住房的全面市场化仍然使得人们乐此不疲的踊跃买房。

中国住房的市场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迄今已经有30多个年头,30多年来住房的市场化让“大家”在它所指引的道路上狂奔,最终发展到目前这种无可救药的状态。这30多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呢?也就是住房的市场化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这需要回顾早年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时的住房分配制度,住房的市场化就是由当年的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起步和开始的,如同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是从当年的医疗公费报销制度的改革起步和开始的一样,因为要改革住房分配制度,住房便逐渐货币化商品化最后走到市场化。

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住房分配制度,城镇职工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家属住房都是由单位分配的,这个单位既包括事业也包括企业,同公费医疗报销一样,在住房分配上事业单位的职工比企业单位的职工要优越得多。这种参加工作就由单位负责分配住房的制度,伴随着各种单位职工人数的增长,便逐渐显现出憎多粥少的窘迫 ,事业单位还好矛盾不太突出,企业单位本身就是靠企业的经营积累来修建职工用房的,职工用房的数量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紧密相关,经营状况不太好的企业在住房分配上就显得很捉襟见肘了。

当年的住房建设,某个意义上来讲确实是一桩大工程,对任何一个单位来讲,要修建一橦或是多橦职工用房都不是一件小事情,除了先要列出计划向有关部门报批外,资金的来源和筹措是一个大问题。事业单位的建房资金是由财政划拨的,虽然少去了自我筹措的麻烦,但等待时间以列入计划到实际划拨到位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期盼有房可住的职工来讲,这个漫长的过程是很令人很煎熬的,但不管怎么样的等米下锅,总比需要自已去找米下锅要好得多,毕竟事业单位是吃皇粮的嘛。

企业单位就要艰难得多了,因为它的建房资金需要自我筹措,这得要看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效益,如果经营效益不好积累不多,修建职工用房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很难落实,职工们就只好一年一年的期盼着等待着。当然企业单位也要看单位的情况,大中型的国有企业修建职工住房的机会显然比小企业特别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多得多,这实际上也造成了同样是为国家工作的职工,但因为所在单位的差异,只得在住房分配上也有极大的差异,而在当年分配住房可是一桩最大的职工福利。

其实就是事业单位,住房的分配还是很紧张的,毕竟住房不是小白菜,建造和分配都不是很容易的,事业单位虽然比企业单位好一些,但僧多粥少的情况也仍然存在,这就要看你在什么样的单位了,还是那句“屁股决定福利”的老话。我在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四川财经学院今天的西南财经大学工作,便经历了一段很有特色的住房分配,1982年的高等学校,住房其实是特别紧张的,虽然是事业单位,但住房的建造赶不上教职员工数量的增长,但我所在的四川财经学院却是另一种状况。

当时四川财经学院已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理,总行为了改善教师的住房,调拨了很多资金为学校修建教工宿舍,我入校不到半年,便面临着一次住房分配。当时修建的房屋也许是因为人民银行总行财大气粗的原因吧,拨付的资金较多房屋也修得较多,而当年的四川财经学院又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他的教职员工人数并不多,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停办期间,它的相当多的教职员工已经离开了学校,当年教学的主体就是我们77、78的一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面对修建起来的那么多教工住房,大家很是兴奋的都以为有新房可住了,但坊间突然传出一种说法,说是这批七七、七八级的年轻教师毕业后工作还不到一年就要分配新房,资历好像不够,横向和其他高等院校比较也不易平衡,所以一度有房子空着也不分给年轻教师居住的说法。

不管这个坊间说法是否为真,瞬间便激怒了这批青年教师,当时的四川财经学院离了这批青年教师确实不行,因为教学的骨干就是这批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反应方式也很奇特,既然话语是从坊间传出的,大家也在坊间留话讲如不给我们分房子我们就不上课了,本质上就是要罢课了不过是在坊间说的。有关方面听到这个青年教师要不上课的传言,立马出面澄清说从来没有不给老师们分房子的计划,于是各方面都高高兴兴的进入了如何分配这批新建的教职工用房事宜中去了,我在这次分配住房中,按资历分到了一套所谓的小一套二,面积60多个平方,这在当时真是个意外惊喜。

因为当时成都各个高校教工用房其实是紧张得很,我搬进新居后,正好成都科技大学我的几位老师来四川财经学院办事,顺道来看了我,看到我毕业刚半年才是一名青年助教居然住到了这样的新居感到惊诧不已,他们说在我的母校按当年的房源情况,只有教授才能分配得到这样的房子,他们纷纷感叹四川财经学院的福利真好,人民银行财大气粗有的是钱,拨款修了这么多新房子。更惊喜的事情还在后边,这个所谓小一套二的新房子住了不到一年,又一批教工用房竣工了,再次进行的住房分配中,我又分到了一套所谓的大一套二面积要多几个平方,于是又第二次乔迁新居,好在那个时候搬进新房子也不像现在要装修,真如果是装修了,那又在搬新房子就麻烦了。

(未完待续)

1 2 3 4 5 9 10 11 12
Total Page Visits: 522 - Today Page Visits: 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